祖国最南端,西沙卫星观测站湖南“三剑客”

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23-05-11 17:45:46

华声在线记者 金慧 通讯员 吴仁杰 林先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0日21时22分,我国在文昌卫星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曾奋笔写下“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千古绝唱,这是一种豪情,也是我们今天创造的奇迹,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西沙卫星观测站捷报频传,令人欣喜和自豪的是,湖南力量耀眼夺目。

位于祖国最南端的西沙卫星观测站,有三位来自湖南“踏浪逐星”的90后,他们挥洒青春热血谱写星辰大海的新篇章,在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中坚定初心,熠熠生辉。

“中枢大脑”谢宏梁

“西沙卫星观测信号正常。”系统指挥员谢宏梁的口令响彻机房。梦天实验舱任务系统指挥员、天舟五号任务系统指挥员……一路走来,谢宏梁与中国航天结下不解之缘,年轻的他伴随着这座现代化的卫星观测站共同成长。

“系统指挥员”作为观测任务中的“神经中枢”,有几十个按钮,每个按钮都代表一条控制指令,大屏显示器上有近百条参数和状态灯,每个参数都代表着不同的设备状态。这不仅要求“调度指挥员”要对整套观测任务流程了如指掌,更需要一种全局性思维。为此,在天舟六号任务准备阶段,谢宏梁与同事们通常加班加点鏖战在机房,反复检查数据参数,会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节点进行预设、推敲,最终形成几十种预案,以确保在出现任务异常情况时,都能迅速从脑海中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湖南骡子”沙广源

2016年7月,沙广源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从小热衷于航天事业的他,坐上南下的列车奔赴深海小岛,前往祖国最南端的卫星观测站。再过数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本想准备和长五来场亲密“约会”,但由于当时他资历尚浅,无法参加长五首飞任务。

时间来到2019年12月27日,经过数年的苦心钻研,沙广源终于踏上了执行观测长五任务的征程。当“长五”再次穿上新装,矗立在文昌椰林,这一次,他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成功完成了长五观测任务,为这场横跨两千多公里的“约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身为观测岗位操作手的沙广源,已圆满完成了百余次航天观测任务,能够熟练掌握观测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要领。为了此次天舟六号任务,他晚上加班看录像、练操作,丢失重捕操作愈发熟练,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创下的时间记录。“任何一项工作,不认真也许也能做完,但要想做好就必须得认真……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消极抱怨,努力养成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沙广源在一次任务经验分享会上说道。

“铁血硬汉”汤余

“方寸机台定星轨,南海小岛牧星辰。”这是西沙卫星观测站计划部副部长汤余的座右铭。来自湖南岳阳的他,2014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西沙卫星观测站数据传输岗位,靠着一双慧手编织出一行行代码,圆满完成一颗颗卫星观测任务。

新的岗位以软件编写为主,一开始,汤余感到有些吃力,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遇到从未见过的专业术语,便积极主动向老同志请教,光是名字解释就抄了满满一本;望着数据交互软件几万行的代码,他便是一行一行读,一句一句理解;面对岛上错综复杂的设备线缆,他逐个机柜地翻看,挨个插箱地摸排。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过硬的数学功底和编程能力,更靠着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不到两个月,汤余就掌握了数据传输工作,开始独立上岗执行任务。

由于长期驻岛生活的艰辛,加之长期久坐编写软件,疼痛难忍的汤余前往医院检查。“你这是双肾结石囊肿啊,得及时住院治疗!”“不行,任务已进入最后关键阶段,所有的事情都得往后靠!”倔脾气的汤余再次回到工作岗位,虽然每次发作都疼得满头冒汗,但他从无半句怨言,始终坚守在海岛一线,岗位一线,任务一线,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同事们听闻他的故事,都由衷钦佩他的坚韧意志,机房“硬汉”的外号便在岛上传播开来。

西沙卫星观测站的湖南“三剑客”,个个都是“抗风桐”,狂风吹不倒、恶浪冲不垮!坚忍不拔、屹立不倒,在航天事业中绽放光彩。

百姓看联播丨“雄安印象”邀您来打卡 世界即时
<< 上一篇
最后一页
下一篇 >>

X 关闭

  • 太阳能